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什么不建议学经济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为什么不建议学经济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没读过《资本论》经济学不算入门吗?
先说结论,这句话是对的。
这句话并没有说“资本论是对的,西方经济学是错的”,也没有说“资本论优于西方经济学”。
咱们普通人学习西方经济学,或者学习任何一门学科,能跟上万千大牛的智慧汇成的教科书就不错了,想跳出教科书框架去思考?九成九民科了。
马克思不一样。他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框架,重新“发明”了一遍经济学,以另外一个视角,去重构了这个学科。
孰优孰劣先不说,马克思可不是写着玩儿的,那是他对整个世界思考和解读,从资本的视角。
咱们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资本论就算是块石头,也有巨大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西方经济学入门,他很可能会对资本论有兴趣。倒不是说他读完资本论就信奉马克思了,而是会对他既有的经济学知识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起码,会让他已经学到的东西更加深刻。
而对资本论嗤之以鼻的,嗯。。。
强行打个比方,资本论有点像张无忌遇上的那个乾坤袋。没有外力***周身穴道,九阳神功怕是没那么容易大成。
是的!应先读《国富论》这本资产阶级经济学鼻祖之源,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本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开山之作,能认真的理清两者之间的本质之别,再读任种类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那都不是什么事!
甚至你会从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不由自主的转向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者,因为掌握了真理的人,往往一定要将学来且悟通的理论付睹于实践!以便证道,同时造福人类!
《资本论》开宗明义,讲的就是商品与货币,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由商品讲到了交换,在交换中体现了商品的两重属性,并涉及到商品的具体劳动与社会劳动。
联系《资本论》与市场交换等实际问题,笔者想谈以下几个问题:
笔者现在正在阅读《资本论》,从马克思对商品的论述中,认识到交换的重要,由交换联想到市场与客户。
从商品→货币→交换→市场→客户,这就涉及到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依笔者的理解,当今人们追求的是货币,而在市场经济中要获得货币,就必须进行交换,将商品换成货币,要顺利实现成交,就必须遵守等价交换规律。
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一条法则,因此普遍重视市场与交换,也是经济学必要的入门课。因此,《资本论》开宗明义,讲的就是商品,交换与货币。同样也是经济学的入门课。
肤浅的人们,不知道读过《资本论》沒有,他们一张口,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剥削,并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换人步伐的加快为由,而否定剩余价值规律。
初读《资本论》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提出一个规律→等价交换规律。等价交换是市场交换的基本准则。
笔者清楚地记得,马克思在论述等价交换时这样描述:如果交易双方不是等价交换,则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一方产生的剩余价值,往往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
这也可以解释当今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迷信于交换产生财富的人们,违背等价交换规律,往往在市场上输得太惨,以自已的牺牲成就少数人的辉煌。
依笔者的观点看,《资本论》至少讲述了三个问题:其一,市场交换必须遵守等价交换规律,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二,剩余价值规律,在当今社会主要涉及利益分配问题。其三、经济危机规律,这是当今社会最令人头疼又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开篇明义,作为经管类高校生,可以明确告诉你:资本论讲述的经济学,属于经济学中一个派系,而且并不算相对主流的经济学领域。
因此,入不入门经济学,和读没读过资本论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里我要补充一句:入门经济学,默认指的是入门西方经济学,也就是今天说的偏向于实践和具体分析的各种经济学理论。
题主提到了“经济学入门”这个问题,我就简单说一下。
其一,我们明确一下,经济学,我们默认指的是西方起源和演化发展而来的一整套经济相关的体系。
东方古代的各种经济学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而近代又中断,中国人改学西方经济理论,所以经济学发展基本是与东方文化和思想无缘的。
其二,经济学历史发展是一个“逐渐分化延伸”的过程。
简单地说,经济学到了19世纪晚期,古典经济学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是西方经济学,一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的入门门槛是必须读经济学著作,但是,入经济学之门,不一定要读《资本论》,很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阅读经济学的入门书,没有选择《资本论》。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的入门书也是分不同水平的,如果你想要入门后类似于科班出身,懂得专业性的经济知识,那么,可以选择曼昆关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概论式读本,多读几遍,读懂了就会有些专业知识。
接着,如果你想能更容易结合实际来思考经济学问题,可以阅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论著。然后,在这基础上选择西方经济学史方面的著作来读,了解历史上经济学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思想流派,如此一来,对现实经济问题的了解就会更有深刻性。了解经济学史的思想常识,也算是入门必知的,如果你表现得更专业的话。
此外,笔者认为如果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选择《资本论》来读也是很有必要的,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是,《资本论》却是一本经济学巨著,精读它不仅能掌握一定程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时也了解资本与经济的基本常识,进而还能得到很好的经济哲学理论修养方面的熏陶,掌握经济哲学方法,这对于往后阅读其他经济学名著是非常有益的。
阅读《资本论》并不易,而如果能坚持,能静下心来精读它,真正把它读懂,那么,这将标志着你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已经有一定的水平,而且也能懂经济学的“行话”了,甚至还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现代资本社会,这样的阅读,收获将是很大的。
马克思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读《资本论》其实也在学方法,如能深入地掌握一定的方法,再学现代经济学就能以行家的眼光去看,去思考,去尝试着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这何乐而不为呢?
“年轻人应该多看经济,少看哲学”这种观点如何理解?
世界名言:“学习交易的技巧,不如学习交易的本身。”学习哲学是社会与自然的本身。学习经济是经济活动技巧。“一个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个不思考哲学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谢邀。
是多看经济,还是少看哲学?怎么说呢?打个比方:经济和哲学一起到水边蹓跶,见到水,经济扑通一声跳到了水里(市埸),而哲学站在岸上不动。跳到水里的经济不知道怎样游泳,正在无所措手足之时,听到哲学在岸上大喊——蛙泳、蛙泳,蛙泳不行就蝶泳,蝶泳不行就自由泳,自由泳不行就仰泳,这些都不会,狗刨也行。经济在哲学的提示和指点下,先学会了狗刨,尔后又学会了蛙泳、蝶泳、自由泳和仰泳。从此在江河湖海(市场)中游泳,尽管冒着大风大浪,却胜似闲庭信步。
经济、哲学,应该多看哪个呢?
仅供参考。
只有明白哲学的人才能董得经济,政治和经济是哲学辦证的兩个方面,是互维的,政治是主导,经济是基础,经济是为人,为事,为政治服务的,政诒反过耒又能左右经济的发展变化,教科书里专门有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
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这是每个人的有用之处。
老师这句话表现的情况是。年轻人爱看哲学,老师让年轻人少看。年轻人不爱看经济,老师让年轻人多看经济。
老师的观点你不理解,是因为你没有放弃以往的经验和观点,所以你没有空间去接受新的经验和新的道理。如果你想接受,就要放弃以往的经验和观点。如果不想接受,那么就让你的观念去战胜老师的观念,你去和他争论,去实践。唯有争论和实践才能出真理。
至于经济重要还是哲学重要全依靠自己的观念和用实践去证明,有的人用一生来证明钱很重要,而有的人用一生在证明哲学很重要。也有人用一生来证明钱和哲学都重要。你期望用什么样的人生来完成这趟来之不易的旅途呢?
看到这种观点先行,先入为主的所谓问题,我实在是提不起兴趣来回答。但,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我又无法忍受提出这一类问题的人,背后无法想象的隐秘逻辑。
毫无疑问,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的一切现象,最终都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的。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没有政治经济等等一切学问的逻辑基础。
哲学,正是让中华民族从农业社会迈进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哲学,甚至物理学都将无以为继。比如:如果哲学认为,一切不可感知的事物都是没有必要的知识,那么物理学关于原子的问题就可以取消了。若哲学认为,人类永远无法逃离它的精神与感知局限,那么航天事业就没有意义。
试问:在人工智能时代,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的时候,劳动与剩余价值将怎样定义?当没有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时候,人类靠什么获得分配制度?这些都是哲学问题。
可以说,如果今天的中华民族,不重新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哲学家,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会再次沦为***。而且这一次,将是不可逆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不建议学经济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不建议学经济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