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
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的由来也与人物传记有关,例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
风俗:划龙舟、端午食粽、放纸鸢、拴五色丝线、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佩豆娘、拜神祭祖、画额、挑端午担、***药、制凉茶、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等。
从“名称”来说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五)节、粽子节、浴兰节、菖蒲节(艾节)、女儿节等,还有天医节、草药节、上日等20多种叫法。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按时间起名:如端午、重五、天中(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五月节、地蜡节、五黄节、夏节等。二是按气候、天气、节令起名:如端阳、躲午、正阳、当五汛等。端午接近夏至,太阳毒;南方地区潮湿闷热,多山林地带,容易形成瘴气瘟疫;各种毒虫蚁兽频繁出没;此时又属于南方汛期,容易出现山洪灾害。三是按习俗起名:如龙舟、粽子、浴兰、女儿、菖蒲、艾叶、天医、草药等。此外,还有龙节等称呼,表明端午与龙有关。闻一多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不少学者认同。
名称可能并不能完全说明节日的全部来源。现当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认为传统节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都有关系。
从“习俗”来谈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远不止20多种,除了与其名称有关的习俗外,其他习俗多半与时间、气候、节令等有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吃粽子和划龙舟。
吃粽子。这个习俗长时间以来被认为与屈原有关,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楚辞》均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的时间,最早记录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续齐谐记》。在晋代将屈原和粽子及龙舟关联,一则表明在当时屈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是他的气节深受时人敬重。吃粽子纪念屈原是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其实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和孝女曹娥之说,只是屈原说的影响最广。
合浦县群众展示制作的客家风味肉粽。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悬钟馗像、挂荷包和五彩丝线、点雄黄酒、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历史学家们认为端午节的源头很可能和上古先民的祭祝习俗有关,而粽子有可能是古时候的人们为了少杀几只耕牛而发明的祭祝替代品。
学者闻一多研究发现,端午节可能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个专门祭龙的节日。有一个公认比较靠谱的说法是端午节的形成与夏至这一节气有关。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